Tuesday, January 02, 2007

譯文 - René Jacobs六十歲生日訪談 (下)

LMLM:當時你比較想從事哪種職業生涯?

RJ:首先是演唱,偶爾再來指揮。然而我沒有料想到指揮是個百分百的全職事業。想要把指揮的工作做好,還需要和舞台導演緊密的配合,並參與所有的預演。但一直到被聘為Innsbruck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之後,我才了解這一點。我那時指揮了卡瓦利(Cavalli)的Giasone和Xerse。接下來在Montpellier(譯註:法國南部城市)指揮了蒙台威爾地的「波佩亞的加冕」與「尤里西斯的返鄉」。我不知花了幾百個小時在圖書館裡研究…哈,習慣已經養成了。

LMLM:義大利巴洛克歌劇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特質?

RJ:豐富的音樂性,還有其戲劇效果。為此我閱讀了上百齣劇的劇本。我現在比較少去研究我過去演唱的曲目,反而都在忙其他的錄音,平均一年大約會出四張專輯。

LMLM:有人批評你把蒙台威爾地的管弦樂部份加重了,對此你有何看法?

RJ:如果說我今天是在「波佩亞的加冕」當初首演的劇院指揮此劇,我可以保留蒙台威爾地預先計畫的純弦樂團。今天如果我們想找類似的劇院,可以參考克羅埃西亞海岸Hvar島上的一座劇院,那裡過去曾接受威尼斯文明的洗禮。可是,我很清楚:若該劇在一座大型或露天劇院演出的話,那時代的作曲家會在樂團加入銅、木管樂。我甚至在蒙台威爾地的一封信中,讀到他解釋為了要在Parme露天演出他的「Ariane」,他必需將樂團編制擴大三倍!!事實上,那時代的藝術家比較實際,作曲家更會留很多空間讓音樂家做即興演出。在19世紀初期,仍有不少聲樂家會作即興演唱。以蒙台威爾地的藝術創作宗旨而言,演奏者也是一部作品呈現的共同創造者,就像畫家與其工作室的助手,共同完成一幅巨作一樣。

LMLM:您又是如何從義大利巴洛克走向莫札特呢?

RJ:要解釋這個,必需從我童年說起。那時在根特歌劇院的歌劇演出非常的乏善可陳,連帶我決定不走歌劇演出的路子。同樣來自根特的Gérard Mortier(譯註:巴黎2006-2007歌劇院總監)就曾說:所有的演出都像在套公式,演唱流於僵化,與我們的生活毫無關聯。因為我比較偏好宗教音樂與藝術歌曲,所以在參與教堂合唱團的同時,合唱指揮並一邊教我管風琴。他要我(手腳並用地)彈奏貝多芬九首交響曲。有天,似乎是天意的安排,他帶了一套由卡拉揚指揮的「女人皆如此」到我家來。我在聽了之後,非常驚喜地問我母親:「這也是歌劇嗎?」那是對歌劇的「覺醒」。而我一直想,或許我一直在巴洛克歌劇中所找尋的,就是女人皆如此在悲與喜、快樂與憂傷之間不斷反覆辯證的特質與一些細微之處。

LMLM:然而「女人皆如此」並不是您指揮的第一齣莫札特歌劇。

RJ:不,我最早先指揮了「假女僕丁」(La finta semplice),那是在Innsbruck,這齣劇並不是莫札特一流的作品。後來德國的Schwetzingen音樂節邀請我指揮一齣莫札特歌劇,我就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女人皆如此」。當Eva Goutaz要求我替harmonia mundi錄製此劇時,我其實非常的害怕;若是錄一齣切斯萊或史卡拉第的歌劇,可以拿來比較品頭論足的版本並不多,但是「女人皆如此」!我面對的考驗不只是一堆經典的錄音,還有那些早將整劇勞記在心的樂迷的喜好!

LMLM:那您是如何克服這些壓力的呢?

RJ:把他們當作是昨天才完成的作品!好比「唐.喬凡尼」,特別是這部劇充滿了劍俠唐璜影子的迷思,還有整個十九世紀的演出傳承,詮釋此劇最好回歸原點ー也就是劇本上。我與一般指揮大師不同的是:我是從蒙台威爾地往後走向莫札特,而他們卻是從華格納走回來相反的路。在Innsbruck,我與舞台導演Vicent Boussard選擇了一個24歲的唐.喬凡尼,就像達.龐特在劇本裡所指示的:一位喬凡尼騎士,比費加洛婚禮中的凱魯比諾才大個四到五歲。有位德國樂評家說這是「一位洛可可時代的詹姆斯.迪恩」。今年在這麼多關於莫札特的出版書藉中,我特別推薦由Dieter Borchmeyer所著的「發現愛情」(Die Entdeckung der Liebe),其中有篇章節的標題就是:「懇求有天出現一位非十九世紀的唐.喬凡尼」。在這篇文章中,你會特別發現他將Don Ottavio這角色重新定位,並將稱之為「向未來努力的人」,是一位與權力奮鬥的貴族。這本書我現在幾乎是隨身攜帶!

LMLM:那為什麼「唐.喬凡尼」的錄音版卡司會不同呢?

RJ:因為那個錄音計畫比這份舞台製作更早就定案了。特別是Simon Keenlyside(註1)與Lorenzo Regazzo那時並沒有空來參與演出。不過我希望那場演出可以經由Arte在Baden-Baden電視台的錄製而發行DVD。


LMLM:您過去一直只在室內錄音,而DVD的錄製就沒辦法符合你這項意願了。

RJ:啊,對啊!不過奧非歐因為有Trisha Brown這位優秀的導演,讓整齣劇更脫穎而出,而La Calisto的經典製作,可惜因為Herbert Wernicke的過逝將成為迴響。另外我沒有辦法讓奧非歐能像在Innsbruck的製作一樣,將管弦樂團分為三組,分別代表地獄(在樂池)、人世(舞台上)與天堂。不過整體演出還是達到一個不錯的平衡性。我另外也同意發行在巴黎香榭劇院上演的費加洛婚禮,雖然有一些缺點,但仍不失為一場優秀的演出。

LMLM:您將要指揮羅西尼的唐克雷第,羅西尼將會是你新發展的方向嗎?

RJ:目前只是先試試,並先以音樂會的型式演出,而且最近好像也沒有哪家公司要發行此劇錄音的計畫。我特別選了Bernada Fink,看看能不能擺托一些慣有的義大利習性。

LMLM:您何時會再到巴黎指揮歌劇呢?

RJ:我還不知道。我目前與香榭大道中止了合作,因為他們現在新的「DIVA政策」並不太適合我,而與巴黎歌劇院的合作計畫目前也商談不出個所以然。不過2007年夏天,我會在Aix-en-Provence指揮奧非歐,是Trisha Brown製作的版本。另外,我將繼續與柏林合作,雖然目前柏林市有財政上的問題,柏林市立歌劇院也要因重新整修而關閉。我將會在那裡完成所有的蒙台威爾第的歌劇,目前還有聖母晚禱(Les Vêpres de la Vierge)、唐克雷第與克羅琳德的奮鬥(Combat de Tandcrède et Clorinde),導演是Luk Perceval,都會是前衛風格的製作。目前最瘋狂的計畫,我其實已經有點等不及了,是在2009年,我將與德國的偉大舞蹈家Sasha Waltz和有他的的團隊共同合作演出海頓的四季。

LMLM:這次紀念三十年合作,而由Harmonia Mundi所發行的「René Jacobs by himself」,裡面有什麼「發現」嗎?

RJ:老實說,要怎麼從自己的小孩裡面選出最愛?我就把自己當作米淇林品鑑評審一般,把單子上的每項內容加上星星!至於會發現什麼,就因人而異了!


全文完

附錄:René Jacobs 重要年表
1946:10月30日出生於比利時的根特。
1958:首次在家鄉上台演唱。
1973:在法國南部的賽農克成為戴勒的學生。
1976:聘為巴賽爾聲樂學校老師。開始與Harmonia Mundi長期的合作。
1977:成立聲樂協奏團。
1978:正式成為巴賽爾聲樂學校的教師。
1982:在Innsbruck生平第一次指揮歌劇,切斯蒂的Orontea。
1988:接掌凡爾賽巴洛克音樂中心研究主任。
1992:以Graun的Cleopatra e Cesare一齣,開始與柏林歌劇院的長期合作。
1997:成為Innsbruck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2005:被MIDEM古典音樂獎選為「年度藝術家」。

註1:根據最新消息指出,Simone Keenlyside最終仍無法參與唐喬凡尼一劇的錄音,改為Johannes Weisser。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問一下:

"特別是Simon Keenlyside與Lorenzo Regazzo並沒有空來參與錄音" 這句對不對呢?是不是其實是 "錄影" 而非 "錄音"?因為我記得讀到 DON GIOVANNI 的錄 "音" 是找 Keenlyside 唱男主角啊。

還有 "Les Vêpres de la Vierge" 中的 Vierge 是處女還是聖母?"Combat de Tandcrède" 中的 combat 是奮鬥還是戰鬥?

不是要踢館啊,只是讀完我自己也不是很確定,所以想請教一下。板主看完可以刪掉啦。

Anonymous said...

他要指羅西尼的唐克雷第!orz

我一向對 Fink 的戲劇性很激賞啊,很好奇她唱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希望女高音也會不錯。)可是為什麼都沒人找 Larmore 錄全劇呢... (私心怨嘆... 我連女高音都想好了...)

Sommerbaum said...

dear dear 達米

真謝謝你這麼捧場,馬上就來留言了!

Keenlyside那一句是我打錯了,翻那裡的時候被某人煩得要死,我大概就順手打出錄音二字,後來也沒時間重看, 現在改回來了,正確該是「特別是Simon Keenlyside與Lorenzo Regazzo那時並沒有空來參與演出。」

然後謝謝你的提醒,應該是聖母晚禱才對,我也改過來了。因為Vierge同時是處女也是聖母的意思(要看大小寫),可是我昨晚怎麼都想不起來「聖母」兩個字,就先打上處女。然後combat是戰鬥、也是抽象的掙扎、奮鬥的意思。雖然這實際上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愛情牧歌,但我後來覺得還是翻抽像一點所涵蓋的層面較廣。

(PS.昨晚急急的想把他翻完,沒再去檢查,沒想到弄錯不少東西,居然還把這齣劇名分開來了,真丟臉!還好有你在幫我提醒。)

JP said...

啪啪啪啪啪啪 *鼓掌中*

好精采的翻譯啊
我還蠻喜歡Jacobs的Don Giovanni
那個Cosi我也很想要 不過那個價錢....
我還以為他會在莫札特這領域多下點功夫
沒想到他現在要開始向羅西尼發展了
不過莫札特的歌劇錄音那麼多
又逢莫札特特賣年
我看新的莫札特錄音大概會很難賣吧

狂狷之徒 said...

Cher 卡米
感謝你把這篇文章譯出來,看了讓人很感動!
Jacobs 對在大型劇院加大樂團編製的做法,就學術上的考究,是十分正確的作法,當年蒙台威爾第演奧菲歐的劇場其實只有大約一個大學講堂的教室大,所以不可能在史卡拉這種幾十倍大的地方還用那麼小的編製演出,而且他所提出對歷史演出有彈性的論點,確實有許多根據!

Jacobs 算是我見到過極少數很敬業的演奏家,他會去考證許多背景,才作詮釋,不是像一般的演奏者,都只憑自己的「感覺」!

我記得最讓我感動的是,1990 年 Jacobs 在錄製「波佩亞的加冕」時,特地在 cd 封頁留下了一句話:
事實上,直到今日(1990),我們都還無法證實,這部歌劇真的是出自蒙台威爾第之手!

幸而,重要文獻在此 cd 出版後一年在義大利出土,然而,由此看出的Jacobs 的專業和敬業以及謙虛,實在讓我感動和尊敬 ^^

上次和你說錯了,1/19 Jacobs 就要在柏林首演聖母晚禱了,希望你的朋友趕得上

還有,可以有個小小建議嘛?
那齣蒙台威爾第的歌劇,翻譯成「尤里西斯返鄉」讀者會不會比較容易懂?

祝好

Anonymous said...

TO 玫瑰
已聽從妳的建議,改成「尤里西斯的返鄉」,我真是太久沒寫沒看中文了,好多東西一時都忘記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