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4, 2005

轉載—法國百年移民史(上)

本文為巴黎八大哲學碩士生羅惠珍所撰,分三天刊登於歐洲日報。羅女士善長觀察歐洲政治動態,其文章散見於各華文媒體。由於本文內容與我原本接寫的文章多有重複,羅女士又寫得比我詳細,所幸轉載登出,讓大家對今天法國的移民問題有更多認識。

二次大戰後,是移民出問題的分水嶺

法國移民社區暴動演變成全國危機,失業、貧窮、種族岐視等問題搬上檯面;檢討移民法、改善移民處境,成為法國迫切要面對的課題。回顧法國六十年來移民法規修訂經過,或可找到解決之道。

移民怒火所幸已稍止息,法國各界也定下心來重新思考社會共處之道。從殖民到移民,非洲國家無論來自撒哈拉沙漠南北,數百萬的移民已構成了法國社會的一部份。回顧六十年來的移民法規之立法與修法,可用「混亂」形容之;每每遷就於政治因素或當時的經濟狀況便宜行事,而造成往後的困境。


從法規修定可觀察每個階段的移民過程與時代背景,如果能充分認識每個不同移民群安頓法國的艱苦心酸,將會增加同情和了解。各時期的華人剛踏進法國社會時,不也是跌跌撞撞嚐盡苦頭嗎?經濟條件優越的也有文化與生活上的差距,更遑論隻身一人兩袖清風所遭遇的苦楚。

然而,無論從何而來,最後都在法國尋求安生立命,同屬移民族群,融入法國社會所碰到的挫折雖然不盡相同,法國的移民族群之間所幸並無衝突對立,多認識他人的移民背景,應有助於所有族群的和平共處。

法國一世紀以來接納了各種不同處境的移民:葡萄牙人、希臘人、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之後俄羅斯移民、而後大量湧進的中歐猶太人、義大利人、亞美尼亞人等,其中也有部份來自中國浙江省的移民。雖然移民族群類別繁多,但因多屬白色人種,又人數有限,而且除了猶太人外,大都為基督教世界成員。因此除了零星生活衝突和商業糾紛,法國社會早期並無太多的移民問題。非洲移民在二次大戰之後出現,並很快成了法國社會移民的主體。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法國政府於當年十一月二日制定移民法規,成立國家移民局ONI,而後又重新更名為國際移民局OMI。戰後的法國百廢待舉,各項公共建設需求勞動力,工業界也到處招攬勞工。當時國際移民局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從非洲殖民地國家引進勞工,由國家移民局全盤掌控非洲勞動移民,漸漸取代原本自營的仲介公司。國際移民局除了具引進勞工的功能外,亦有助於法國政府制訂往後的移民政策。

引進外勞,起初以阿爾吉利亞的勞工為主,直到六十年代初,阿爾吉利亞獨立前,已有數百萬阿爾吉利亞人在法國從事各種勞力工作。他門除了是政府公共建築工地最需要的工人,也有不少投身汽車工業,特別是標緻與雷諾兩大企業。由於各行各業都缺工人,就算未經合法管道進入法國,也能立刻找到工作。

五十年代期間,阿爾吉利亞人大多隻身而來,從事粗重賣命的工作,為了家庭生計,阿爾吉利亞外勞生活節儉。印支半島第一代的華人移民,不也曾過著如此拋妻別子離鄉背井的艱苦歲月?阿爾吉利亞的勞工絕大多數居住在巴黎郊區Nanterre與Argenteuil一代。他們在無人的荒地上蓋起一大片克難房子,窄小的屋子用工地檢來的合板湊合釘上,一戶挨著一戶,衛浴廚房相當簡陋,這個地方就著名的bidonville(貧民區)。

工作時間久了,有的便將家人接過來,但因經濟條件所限,能搬到外頭租公寓的並不多見,這些人都屬於所謂第一代的北非移民,這個情況要等到一九六二年,阿爾吉利亞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獨立之後才告結束。

一九五○年代末期,阿爾吉利亞戰爭期間,部份屬阿爾吉利亞人民陣線的成員,在法國號召義勇反抗軍,當時法國工作的阿爾吉利亞人處境十分艱難;到法國打工賺錢,但法國卻是敵國,法國軍隊正在阿爾吉利亞殺害凌辱他們的骨肉,然而「男兒立志出鄉關」,一切的忍耐與努力就是為了能衣錦還鄉光耀門楣,哪個走出家門的男子漢不這麼想的呢?

只是戰爭帶來的血腥,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七日阿爾吉利亞人在巴黎舉行示威遊行,當夜巴黎警察鎮壓,導致數百人喪命塞納河的悲慘事件。這些悲情逼使不少第一代移民,在阿爾吉利亞獨立之後回歸祖國,北非移民故事翻開另一頁。

八十年年代末期,阿爾吉利亞內戰頻仍,而帶來另一批移民潮,將導致另一次修改移民法。法國政府一直未對戰爭及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七日事件承認使用暴力,因此阿爾吉利亞移民與法國社會至今仍未真正和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