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05, 2005

女高音筆記-- 維也納的白金公主

用「白金般的音色」來形容昆杜拉.雅諾維芝(Gundula Janowitz)的聲音,對我個人而言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雅諾維芝是七○年代維也納首席女高音,她以純正絕美與罕見的銀質音色征服了無數的聽眾。不過由於她演唱的路線一直籠罩在自葛露默、舒瓦茲科夫與德拉卡莎等人所立下的經典典範,所以一般介紹女高音的書籍通常都忽略了她,甚至許多歌劇迷對她生平根本是一無所知。


1937年8月2日生於柏林,雅諾維芝在青少年時期全家遷移到奧地利的葛拉茲(Graz),之後不久她父親去逝,為求生計,她應徵到一個祕書工作,同時她也加入當地的音樂學院,因為她一直夢想演唱的生涯。很幸運地卡拉揚慧眼發掘了她;當卡拉揚首次聽到雅諾維芝的演唱,她才剛從葛拉茲音樂學院畢業而已。那時她獲得了華格納協會(Richard Wagner Gesellschaft)獎學金與到拜魯特音樂節演唱「帕西法爾」中花之少女的機會,對聲樂有獨到耳力的卡拉揚,馬上聽出這是一副即將在德奧曲目綻放出奪目光彩的好嗓子,於是馬上與她簽下合約。這讓才剛從學校畢業的她,馬上晉身為所有音樂學生夢想的維也納歌劇院駐院歌手,時值1959年,雅諾維芝才22歲。

一般國外的樂評家都會用「silvery」、「argent」來讚美她極為正統的維也納式發聲。雅諾維芝的音色,優美一點說像是瑩瑩澄明的湖水,但諷刺一點說則是黑暗中刺目的白刃。像她這樣的女高音一出場,許多同台的女聲樂家可能都要大呼倒楣,因為雅諾維芝如此光燦耀人的聲音,隨便發個聲都可以搶走全台光采。特別在許多莫札特與理察.史特勞斯的歌劇中,常需要動用到兩個或三個女高音為主要角色,好在七○年代還有另一個水晶音色的露琪亞.波蒲(Lucia Popp)可與之抗衡(並且她們以維也納為基礎);在1960雅諾維芝剛出道的年代,她都只唱些配角角色,好比「費加洛婚禮」的芭芭琳娜「費黛理奧」的瑪采琳娜、「卡門」的蜜凱拉(很有可能會讓歌劇名稱改寫的角色)、「茶花女」的芙洛拉之類,所以與她同到台的女主角們可都要小心翼翼的來應付,特別是有與之一起重唱的部份,想要不從女主角變肥綠葉就得拿出紮紮實實的唱功來。我推想,在那個時候,在舞台上大概只有伊利莎白.葛露默(Elisabeth Grümmer1911~1986)不會被那麼輕易的被搶走光采,不過她們似乎不曾合作過。


能獲得卡拉揚的賞識是極不簡單的事情,雅諾維芝跟隨他唱了幾個小角色後馬上獲得許多名指揮家的注意。克那佩茲布許就邀請她到慕尼黑演唱「魔笛」的帕米娜。拜魯特音樂節更是固定有她「帕西法爾」花之少女的倩影。但真正讓她開始大放異采的還是1963年,在由卡拉揚當家的薩爾茲堡音樂節中,那場著名的貝多芬九號交響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之前一年的錄音來聽看看(現在DG有中價大花版),還有同年於大指揮家克倫培勒的生日紀念錄音「魔笛」中錄下帕米娜一角(此錄音同時捧紅了演唱夜后的波蒲)。於是,在世人驚訝聲中,一個新的女高音時代誕生了,卡拉揚懂得趁盛追擊,在接下來的那一年,讓雅諾維芝擔綱演唱維也納歌劇院重頭大戲,理察.史特勞斯的「無影之女」Die Frau ohne Schatten中的仙后。不過卡拉揚這次錯估她聲音的負擔能力,這麼一個重量級的角色,對當時只唱過一些莫札特主要角色與其他劇碼配角的雅諾維芝而言似乎能力有限、負擔太重。在首演當天,雖然在卡拉揚管弦樂小心的陪襯下雅諾維芝唱得還算可圈可點,但明顯地這個角色對她來說實在言之過早,雅諾維芝頂多能「唱」出來而已。卡拉揚只好將之替換成蕾珊尼克(Leonie Rysanek),沒想到卻造就了另一個仙后傳奇。





仙后一角的不適,更證明了雅諾維芝曲目的選擇方向。很明顯的,她將繼承當時由舒瓦茲科夫(Elisabeth Schwarzkopf)與德拉卡莎(Lisa della Casa) 在維也納叱吒風雲的角色:莫札特筆下的伯爵夫人、安娜與艾莉薇拉女士(唐喬凡尼)和費奧麗姬(女人皆如此),理察史特勞斯的元帥夫人、阿里亞娜德、阿拉貝拉和女伯爵(綺想曲)等,她絕對是這些抒情女主角的合適人選。其時舒瓦茲柯夫已經在專攻藝術歌曲,幾乎不再演唱歌劇了,但有德拉卡莎這嗓音、氣質與美貌兼具的大將在,與之同為卡拉揚維也納劇院班底的雅諾維芝沒什麼表現的機會。況且理察史特勞斯筆下人物角色也多不是一蹴可幾,隨便哪個新人都可以來唱的;基於種種原因,卡拉揚安排她進軍美國大都會,她在那裡演唱指環中的齊格琳德,並讓她在世界各地演唱莫札特與史特勞斯的角色與一些義大利劇碼以累積個人聲譽。之後七○年代由於德拉卡莎突然宣布隱退,雅諾維茲遂逐漸成為德奧曲目第一線女高音。

七○年代是雅諾維芝演唱生涯的全盛時期,當時她與波蒲、瑪蒂絲(Edith Mathis)被譽為維也納「銀鈴三姝」。這一時期除了卡拉揚外,她也與多位指揮大師如貝姆、肯培、傑利畢達克、小克萊巴、伯恩斯坦、朱里尼等合作,並留下許多知名錄音如「費加洛婚禮」、「女人皆如此」、「綺想曲」、「納克索斯島的亞莉雅納德」、「魔彈射手」、「費黛里奧」與「唐喬凡尼」等。她以她那卓越的天賦、所向批靡地唱遍了所有最適合她的角色,眾多歌劇迷與樂評家莫不被她那晶瑩的銀質音色所傾倒。她和貝姆合作的費加洛婚禮錄音,一直要到八○年代蕭提與卡娜娃的錄音出來才打破其獨尊的地位。她聲音中的高貴雅潔與年輕感,讓她那些角色突然「年輕化、乾淨化」了;聽她演唱「玫瑰騎士」的元帥夫人,腦筋會浮上德拉卡莎的朱唇皓齒,她的女伯爵會讓人想起神祕的葛麗泰嘉寶。每當她一開口,那霜降大地的銀色氣氛就鋪滿了整個歌劇院,而這種氣氛和德奧曲目本身又是再契合不過的,這讓她成了德奧曲目的最佳代言人,但也很快地將雅諾維芝帶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她能演唱的曲目範圍愈來愈狹窄,沒有新角色可學習,她重覆的演唱,讓一些她原本的招牌曲目也漸漸失去原有光澤,隨著歲月消逝,她的聲音也不再如前,重大的角色也漸不太能勝任了。於是她開始致力於藝術歌曲的演唱,同時後來因與卡拉揚的失和,到了八○年代,她則幾乎完全專注在藝術歌曲的演唱與教學。

單純若以演唱的藝術成就來講,雅諾維芝雖然得天獨厚擁有這麼明亮的音色,以詮釋角度來看不見得有多大的優勢。以好的方面來說,這是一副生來要當明星的嗓子,我們在她許多錄音中都可以明顯感受到她聲音的驚人性。好比聽聽她與肯培合作的亞莉雅納德,那首「Es gibt ein Reich」(有一個帝國)中一句「Hermes heissen sie ihn」(荷曼斯,他們呼喚著他)開頭的強音,那簡直是可用石破天驚、巨石穿雲,像漆黑的夜晚劃過一道刺人睜不開眼的閃電來形容。聽過這麼多該劇的錄音,大概也只有像她這樣冰潔忠貞的亞莉雅納德才可以把華彩炫爛的采碧奈塔完全給比下去。(不然承如美國女高音黛博拉.弗所說,這齣歌劇真該改名叫「采碧奈塔」。

但這美麗的音色同時也是她演唱藝術最大的致命傷。來看看下面這段評論:「納克索斯島的亞莉雅納德」全劇最大敗筆就在於霍夫曼斯塔爾給予女主角太過呆板可獲貞節牌坊的個性使得劇情的進展幾度停滯不前,……但雅諾維芝憑她那白金堅硬無感情的音色,竟唱出一種打骨子裡出來的冰清玉潔而完全了該角色的特性…。」這段刊在網路上的文字乍讀下來還不太容易確定該文作者對雅諾維芝的演唱倒底是褒還是眨。像她這種擁有特別美麗音色的聲樂家們,通常都有種共同潛在危機:為了保持自己優美的音色與線條,而在詮釋角色的時候自我限制。這也是為何有人批評雅諾維芝:「只能唱些像帕米娜等乖乖牌角色。」、「太過性冷感的伯爵夫人,難怪伯爵要另外找女人。」而事實上,歌劇圈內向來有個眾所周知關於雅諾維芝的流言,就是她演唱生涯最大的問題是:卡拉揚。因為她自出道開始向來被卡拉揚指揮慣了,以致於只要離開卡拉揚她根本不能自己對角色進行思考。

這個傳言憑良心說有些惡毒。不過在聆聽過她大部份的錄音之後,雅諾維芝在錄音室內的表現確實會有這些問題與毛病。好比克倫培勒指揮的「魔笛」、朱里尼指揮的「唐喬凡尼」和貝姆指揮的「費加洛婚禮」等。沒錯,那個帕米娜的天真無知實在叫人啼笑皆非,而安娜女士也完全沒有喪父之痛。不過話說回來,有此問題的聲樂家又不光她一人,許多著名的女高音在錄音室裡的表現也是相當的「不專心」,一如卡芭葉。若真正要苛責雅諾維芝的聲樂方面問題,或許是她的高音在la以上趨向單薄且焦點會散開,這使得她在層層向上的音階中,最高音的爆發處缺乏力量,另外就是她聲音質地常常太過堅硬不婉轉以造成她某些角色詮釋的僵硬化,耐人尋味的是,這個問題在現場的演唱明顯地減少。且聽聽她與貝姆合作現場版的「女人皆如此」、與近年來由美國Gala公司發行的薩爾茲堡1978年現場版的「玫瑰騎士」(由杜南伊指揮),和1964年與卡拉揚合作的「無影之女」以及1985年與貝姆合作,在東京現場的「費加洛婚禮」(那次演出基本上是整個維也納歌劇院卡司搬到東京去)等…。那角色詮釋的鮮明感與活力是錄音室內完全聽不到的。她的費奧麗姬喜感十足,伯爵夫人會讓你憐憫也讓你笑,她的元帥夫人則細緻而美麗,相較於舒瓦茲科夫「一個完全的女人」式的理性詮釋,雅諾維茲卻有著純然的感性與動人。所以說,也許她在某些角色與某些演唱確實讓人有她在「神遊太虛」之感,但這不代表她所有的演唱成績,她確實也有相當傑出的表現。

最後來說說雅諾維芝的錄音,我後來仔細查了一下,才發覺相較許多名女高音,其實她的錄音算是少的,上述的現場錄音我都相當的推薦,在這裡我另外做些錄音室的推薦。

1. 莫札特演唱會詠嘆調:DG發行,Boettcher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
六○年代的雅諾維芝是最理想的莫札特歌手之一,因為她尚未過度開發的聲音,唱起宛如天樂的莫札特演唱會詠嘆調,有著絕佳的潔淨與均衡感。均衡與精緻是歌手演唱莫札特曲目的重點,藉由雅諾維芝的美聲,我們得以一窺維也納純正莫札特風格的面貌。

2. 理察.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DG發行,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當然,這不是「最後四首歌」最好的詮釋,卡拉揚部份的處理也顯得急燥,但從這份1971年的錄音中,我們可以聽到雅諾維芝的聲音是多麼地與史特勞斯的音樂相融合。且經由卡拉揚的指導,她聲音中的金屬性明顯的軟化,像泛著瑩瑩光澤的蟬翼,飄渺地閃爍著白金光輝。

3. 理察.史特勞斯歌劇「綺想曲」:DG發行,貝姆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太感謝貝姆,能在雅諾維芝聲音最光輝的時刻錄下這部沒幾套錄音的優美歌劇。理察.史特勞斯這部室內管弦樂的傑作,一般女高音只錄下最後十幾分鐘那美的攝人的一景。主要也是前面太多半宣敘半歌唱的部份讓不明歌詞的人不明究理而感到無聊。但雅諾維芝的音色可彌補此不足,更在最後一景替此歌劇留下最晶瑩美的一頁。

另外關於她錄音尚有一兩張「現場」的藝術歌曲,這些我也是相當推薦。比起她在錄音室裡演唱的藝術歌曲有種過於嚴謹的態度,這兩張有與現場聽眾交流的活力。另外我們也驚訝的發現,她在九○年代的聲音仍是不變的銀色性質,保養的大致還是很好!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wow, it's wonderful to visit your website. I'm also an opera fan. It's nice to read your articles. I hope we can read more opera news in the future.

Sommerbaum said...

HIHI 我並不知道這篇文章有新的留言(看來最新回應的程式有些漏洞)。今天才發現。

謝謝你的鼓勵,我會再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