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3, 2005

Xenakis au présent

「在我死了之後,你還會演奏我的音樂嗎?」曾經,揚尼斯.森納奇斯(Iannis Xenakis),這位真正替當代音樂做下定義的作曲家與代表人物,將數學帶向音樂的主要實驗者,還語帶遲疑地向克勞德.艾爾菲(Claude Helffer法國鋼琴家)尋問著他作品的價值。儘管森納奇斯的音樂在二十世紀曾讓許多愛樂者望之卻步,然在大師去世一年多後的今天,其作品在世界各地演奏會出現的頻率則是有增無減,特別是美國和以法國為主的西歐樂壇,這曾經提供他政治庇護與新國藉的國家,在過去一年內就有超過十五場專門以他作品為主題的音樂會。雖然有人挖苦說其中大半是免費入場,但每一場的盛況與參與人數並不下於任何古典大牌藝人的音樂會。

今年是作曲家八十歲冥誕,巴黎首位左派市長德拉諾埃(Delanoë)為提倡精緻文化建設,全力出資(當然也是巴黎市民的納稅錢),於5月29、30日首度在世界知名的夏特雷劇院(Châtelet)盧森堡愛樂和多位音樂家舉辦三場提名為「Xenakis au présent」(「森納奇斯於現今」,其中présent又可解釋為「出席」)的免費音樂會。這項「德政」真是嘉惠許多樂迷。難得的是演出中有許多是尚未錄音卻仍具代表性的作品,而節目單上更詳盡的敘述各曲目的來由並搭配解說與樂手簡介,仔仔細細地在每一個部份做到推廣音樂的動作,令人佩服與感動。

對台灣多數樂迷來講,「森納奇斯」多半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是故在介紹這場音樂會之前,筆者先簡單介紹一下作曲家本人,特別是他充滿波折與夢魘的青年時代。生於1922年5月29日於羅馬尼亞布萊拉市(Braila)的揚尼斯.森納奇斯原籍希臘,從小就對數學、音樂、文學相當有興趣。其母是位鋼琴家,然而在森納奇斯小時候就因難產去世。十六歲在希臘求學期間,森納奇斯拜Aristote Koundourov為師學習作曲,後又考進雅典綜合科技高等學校。但時已屆第二次世界大戰,該校因墨索里尼的軍隊入侵希臘而多次關閉。森納奇斯當時是積極的反戰份子,曾多次被德國與義大利軍隊囚禁,他的左半臉則在此戰時受烽火波及嚴重受傷,最後更在希臘白色恐怖時代被判處死刑。經由其父冒死幫助於1947年輾轉逃亡到國外尋求政治庇護,其原本目的是美國,卻在法國偶然地加入了名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工作室而滯留下來成為工程建築師,同時並進入巴黎各音樂學院先後師事奧乃格與米堯,但森納奇斯對老師相當挑剔,直到娜迪亞.布蘭潔將之介紹給梅湘(她以森納奇斯年紀過大,無法學好和聲學為由拒絕收他),他才停止遊牧般的學習,自此成為布列茲、史托克豪森的好同學。

同樣出自梅湘門下,森納奇斯卻幾乎是獨自一人發明了大多數當代音樂(註1)的作曲技巧。雖亦追隨華瑞絲( Edgard Varèse)的腳步創作電子音樂,但他不以序列主義音樂為滿足,而首創整合音響的音樂概念(註2),並藉用或然率和象徵邏輯注入在音樂中,例如將數學裡的機率計算與集合理論藉由電腦表現在音樂裡,發展成為後來著名的點狀音樂。點狀音樂(musique pointilliste)是借用了印象派畫家中以秀拉與席涅克為代表的點描畫法一字,然運用在音樂上,其針點狀的音響有著更直接身理反應;其中,打擊樂便是他相當鍾愛的表現方式。流著希臘血源的他也常採用古希臘的戲劇模式套用在他的音樂裡,在第三場音樂會中聽到的「Kassandra」(註3)便是最佳的例子。
註1:即魏本、梅湘之後的音樂。
註2:又翻成「塊狀音響」,即為所有樂器同時演奏時可發展出一股爆發力的整合性音響。
註3:森納奇斯的作品大多是用希臘文來命名。

這次巴黎市舉辦的三場音樂會大致分別為;大型管弦樂、室內樂與打擊樂和合唱聲樂為主要類型,頭一晚演奏的作品中,完成於1980年的「Aidos」是部帶有打擊樂(獨奏)與男中音演唱的管弦樂作品。節採自荷馬史詩(伊利亞德與奧迪賽)與莎弗(Sappho)的詩篇,主題Aidos便是死亡,而整首樂曲圍繞在死亡的意象與氛圍,從開頭樂手齊奏著詭異的和弦,打擊樂手驚人的爆發力與男中音真假聲頻換如朗誦般的演出,一股撼動心靈的音場力量便揮之不去,直到演奏結束為止。指揮Arturo Tamayo曾長期和布列茲學習,深得以簡馭繁的指揮之道。聆聽這首曲子是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的根源來自音樂引發出對於死亡的情感,這也是森納奇斯常表現的黑暗主題;一如接下來「Sharr」(門,1983)中貝爾格「伍采克」式的不和諧和弦齊奏閃爍著陰冷暗藍的光芒令聽眾數次摒息。其實在這兩件作品中我們已可窺見「塊狀音響」的雛型,然受東京三多利音樂廳落成之邀而完成於1986年的「Horos」(方位),才是森納奇斯首度正式嚐試強大而充滿衝擊力音響的作品。其威力一如森納奇斯英文版傳紀的作者Nouritza Matossian提到,森納奇斯常常把音樂調大到非摀住耳朵不可的程度。然這時音樂已不再只是純聆聽,而更是創造一種新的體驗、新的思考;強大音響之後留下的不只是振撼與焦躁,還有過去溶合現在的記憶。

第二場音樂會是於次日下午一點舉行,由於是室內樂,場地較小,很快就坐滿了。這是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場。頭一首「Rebonds」(彈跳,1989)是森納奇斯最著名的一首打擊樂獨奏曲,留有許多錄音,也是他少數風格輕快的作品。演奏者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來自台灣曾待過省交的莊美麗。也許是背譜演出的關係(她是唯一背譜演出的樂手),她明顯地有些緊張,除了一兩個不易察覺的小失誤,流暢的韻律感與如千手般的打擊速度爆得滿堂彩。Rebonds共分成A,B兩個部份,其本身就是一首要求打擊者要有絕佳的韻律感、靈敏度、持久力與爆發力的作品,這次有些可惜的是只有演奏出B的部份。「Embellie」(1981)是另一首讓聽眾期待的曲子,意指狂風過後海面短暫的平靜。中提琴手羅蘭維爾尼一開始那帶有偏振音技巧的低音C就讓筆者起了雞皮疙瘩,之後更有雙弦甚至四弦,再加上滑音等漸行複雜的觸技式,短暫而快速地動用了整個中提琴音域。接下來用弓刮弦的技巧更是讓現場聽眾為之一震,我一再地感覺到森納奇斯強調「樂音」與心智活動的關係。這一系列驚人的音響,隨後在大提琴獨奏曲「Kottos」(1977)再度顯現,這首極為艱難的作品使用長滑音、四分之一全音、微音程與複調等的技巧,可說是將大提琴的特質發展到極限(也可說將大提琴逼瘋,因「Kottos」是希臘神話中一位擁有百臂的瘋狂巨人),最末段大提琴手將弓游走在琴橋附近以製造不同音響燃起觀眾無數掌聲。寫於1981年的「Mists」(薄霧)由年事已高的鋼琴家克勞德.艾爾菲演奏。這首森納奇斯試圖以偶然的點狀音符摹擬出與德步西式完全相反的雲與霧,用零碎的音階連接成一段似有似無的旋律。


前兩場不論是演出者或觀眾,都有著優良的默契與素質,相較於最後一場,雖然整個音樂廳擠著黑壓壓的人群,但有很大一部份是兒童合唱團團員的家人,而形成會場秩序最差的一次。好比一開始播放森納奇斯探討音樂與空間的紀錄片「貓頭鷹的叫聲」,觀眾似乎在看露天劇院般四處散步。第一首演奏的打擊樂作品「Psappha」(註4,1975)是作曲家獻給古希臘女詩人莎弗的曲子。這首作品著重在韻律的極細微變化,由慢而快,快而慢的自由變換,好比莎弗作品韻腳的靈活性。打擊手羅蘭歐采不負作曲家所望,驚人且無懈可擊的演奏出這首超人類的作品,若不是親眼所見,聽者實在很難想像打擊者如何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於十多種不同樂器上打出千萬而準確的音符,並同時更換數種打擊棒?「Kassandra」(1987)是完全希臘式的作品,由打擊樂與男中音簡單組成。這類似說書,由打擊樂做「伴奏」,而男中音史皮羅.撒卡斯偶爾手彈類似古箏的弦樂器,同樣運用真假聲自由變化,以希臘文半說半唱。聆聽的過程中數度讓我以為來到千年前的雅典劇場,可惜由於劇院未能做出翻譯,反到成為多數觀眾最難耐的一刻。最後由法國廣播兒童合唱團演出的「PU WIJNUEJ WE FYP」(1992),其創作靈感來自十九世紀法國天才詩人韓波的作品「語言鍊金術」,也就是試圖將語言的發音定下定義。然樂曲雖相當複雜,卻有多處卻類似巴洛克風格的結構與和聲。而法國廣播兒童合唱團於這首不論是樂曲或歌詞(如標題)都難以演唱的作品,有著相當出色的表現,其家人也給了整場最多的掌聲。
註4:Psappha是莎弗的別名

無論如何這三場音樂會是相當成功,巴黎市府的苦心也確實讓不少人見識到森納奇斯的魅力。一如作曲家本人所說,他不在乎音樂的「美」,而在乎是否「有意思」,聆聽森納奇斯絕不是乖乖地坐在音樂廳內等著美美的旋律,而是要有些準備與即將演奏出的音樂做「抗衡」,當然,在了解作曲家不幸的遭遇後也更能了解其音樂的內涵。現代音樂一直是台灣愛樂者的死角,在連史托克豪森的認知度都不高的情況下,介紹森納奇斯著實是很大膽的嚐試,筆者望藉此文引起大家對現代音樂的興趣,也希望在大師去世一年又四個月後,其作品能更為人熟識。


後記:
原文寫於2002年6月.巴黎
森納奇斯去世於2001年2月,葬於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
又法國鋼琴家克勞德.艾爾菲於2004年10月27日去世於巴黎,享年82歲。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你的blog真是精彩!
第一次看到有人用中文這樣詳細介紹xenakis!
不知是否願意讓我把你加到網站連結裡?
謝謝~

Sommerbaum said...

PinPin妳好

我並不知道有人在這篇舊文留言(最新回應好像對貼程式之前的舊文章沒有作用)。非常謝謝妳的賞識。短短地參觀過了妳的網站(我本來是要去睡覺的,我明天會繼續看),原來妳是音樂家,實在很榮幸,加入連結當然樂意。

Michelle Ding said...

Hi there,

我是来自《艺术世界》杂志的编辑丁宁,目前正在做有关声音艺术的杂志,其中想要介绍Iannix Xenakis的文章。因为看到你这篇描述聆听感受的文章,非常有趣,希望能刊载于我们的专题中。或者,邀请你来撰写有关Xenakis的相关文章,不知道你是否愿意?请联络我的Email:yishushijie@gmail.com 谢谢!

期待你的回复,

丁宁